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情人節系列:點解要放閃?

今日是情人節,相信看IG時也要戴上太陽眼鏡,因為有不少人會選擇在今天「放閃」,把跟情人的相片放上社交媒體。人們為何會放閃?為甚麼有些人由拍拖到結婚也不放閃?我們又應如何看待放閃?不如就一同看看下面幾位受訪者的看法。

▍ 大學生每天post有男友的IG Story:只是分享日常生活

大學生Candy跟男朋友拍拖約三個月,每天都會在IG post 1-2個跟男朋友有關的story,時有朋友回覆指他們放閃,但她認為「在別人眼中是放閃,在我們眼中只是(記錄)日常生活」,因他們是讀同一所大學,差不多每天都見面。Candy覺得自己不算經常放閃,某些紀念日或節日也不打算特別發帖。她覺得,post story純粹是記錄生活,在拍拖前,她平均每天post 3-4個story,現在頻率反而減少了,因為顧及單身朋友的感受。

有人認為,見到別人在社交平台放閃,不免會跟自己的男女朋友作比較。Candy分享,她不會比較,但確曾試過深夜見到別人的男朋友煮飯給女朋友,令她感羡慕,便將帖文轉發給男朋友。她補充轉發的目的不是要求男朋友這樣做,而是單純地跟他分享。

現時,Candy的男朋友有兩個IG account,其中一個公開帳號是記錄他健身和比賽的,雖然她也提出過想男友在公開帳號中post有自己的照片,但男朋友認為那個帳號是處理有客人會看見的「正經事」,就拒絕了。Candy表示明白,也沒有再提出要求。但在另一個私人帳號中,男朋友會不時post她出來。Candy表示,如果另一半完全不在社交媒體上post自己照片,會感到沒有安全感,覺得對方好像不願向社交平台上的朋友承應自己女友身份。

不過,她亦補充,如果拍拖雙方都甚少使用社交媒體,其實不post對方也沒問題。

▍ 25歲已婚男從沒post另一半照片:不用向別人交代

今年25歲、已婚的Jacky跟太太從拍拖至現在,都沒有在社交媒體上post過對方照片。他表示,近幾年自己一向沒有在IG發照片留念或記錄的習慣。加上,他跟太太是在2019年開始拍拖,而當時網上資訊太多,他有一段時間沒使用社交媒體,故至今他都沒有上載過兩人的合照。太太也較少使用社交媒體,所以他們都沒有就此作討論。

提到安全感的問題,Jacky認為那不是建基在社交媒體,而是日常交談、報備、分享等。他續說,不安感是源於「覺得伴侶有意隱藏自己」,重點不在有沒有出post。雖然他沒有上載與太太的合照,但他在通訊軟件的頭像是情侶照,也會在不同場合提及太太。

有些人指,在社交媒體上載照片是為了記錄拍拖的相處點滴。Jacky指,他和太太會在雲端上用照片和文字作記錄,而不會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因他們「不認為這些東西需要公開讓他人知道」,加上社交媒體上會有些不太熟絡的人。至於連結婚這件人生大事都沒有發帖文,Jacky解釋,他們暫時沒打算這麼公開地講已婚消息,只會跟相熟的人分享。

▍ 潘智剛:需了解放閃背後動機

曾教授基督徒交友戀愛課程的潘智剛傳道,遇過一對情侶因使用社交媒體而起衝突,女方不明白男友為何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拍拖點滴,因她想他人知道男友為她辛苦籌備的拍拖活動;男友則認為拍拖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不想讓全世界知道。經了解後,潘智剛知道女方拍拖前,已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男方卻不然,拍拖後的分享就變成了放閃。最後,潘智剛幫他們調整心態,讓女方了解男方不放閃,不代表覺得她不重要,只是大家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不同。「妳平日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是妳的習慣,為何你要將自己的習慣放在男朋友身上?他都不容易適應的」,女生慢慢學習消化。

就著放閃,潘智剛提出兩點思考:一、「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當人人都放閃時,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放閃背後的心態,是否只為得別人的認同和讚賞;二、放閃想要表達甚麼,可能是向伴侶表達忠貞和讚賞,但也可思考還有甚麼其他方式去表達這份心意,並且是否需要讓他人知道。

潘智剛提醒,大家放閃前亦需要問問伴侶的意願,是否願意露臉或被標註,這是對另一半的尊重;另外,因為在現今的年代,人們在社交媒體經營的形象可能也是其工作的一部份。

文: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