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在泰港人宣教士開IG 記錄美食 分享信仰

前陣子不少人出外旅遊,而泰國也是港人熱門旅遊的地方之一,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ansonlovethailand 這個好像旅遊KOL的IG?乍看照片,裡面全部都是泰國美食,細看文字卻不是美食介紹。經小編「明查暗訪」後,發現這個IG是由一位泰國的港人宣教士Anson所開設的。

Anson是一位在泰國東北部、與寮國邊境接壤的莫拉肯府服侍的同工,所以他的IG主要是紀錄他在當地的生活。他接受訪問時指,雖然他IG的照片主要是食物,卻不是為食物寫評語,而是用食物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例如,他試過影一碟泰式豬手飯,圖片文字卻是:「為賺兩餐糊口,這就是人生的全部嗎?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有時都令人覺得圖文不符,可是這些異地生活的點點滴滴,又會吸引人追看。

▍ 美食滲透信息 令人接觸信仰

那Anson為何要開這個平台呢?他憶述出發宣教前,有師母建議他在泰國每天拍一些照片和推出相集,紀錄他的宣教工作,這件事一直放了在Anson心內。直至,他有次在曼谷唐人街被偷去電話後,買了一部不錯的新電話,便認真嘗試拍片和影相,更開設了IG和YouTube頻道。他希望透過紀錄在泰國的生活,接觸不同人,同時分享信仰文章和信息。

「全世界都是我的牧區。我的意思是在這樣廣大的範圍裡,在任何地方,我有權利,也有責任;向一切願意聽的人,宣告快樂的救恩資訊。」這是約翰衛斯理的名言。Anson提到自己設立IG時,就是想起這句話,他認為,世界是我們的禾場,如果他只站在教會講道,其他人不會來聽。「宣教其實是甚麼?我宜家點都去左一個地方,其實是否可以用我的日常生活在世界上做些事?」

▍ 了解工場情況 打破對宣教恐懼

「你要做宣教界的胡慧沖!」這是Anson有天「行行吓街」神突然給他的感動。而他分享的題材也有一些實用的資訊,在他拍片的初期,碰上了疫情,不少人關注入境泰國的情況,也有部份港人考慮移民泰國。作為居泰的港人的他,便拍攝泰國入境須知和講述當地情況,「當有需要時平台就大派用場,邀請大家一同為泰國祈禱。」例如,當地遇上颱風和水浸,Anson也會呼籲代禱。

不少宣教士會透過代禱信分享近況,但Anson認為代禱信內容可能只cover他們生活的2%,主要聚焦在教會和事工,而宣教士的身份複雜,既是宣教同工,亦是居在異地的港人,「應該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應只是代禱信那一面」。因此,他也想透過IG,讓關心他們的人了解泰國東北和宣教士的情況,破除人對宣教士的刻板印象,「宣教其實冇乜野,好像我就仍然生存,(盼能)打破人對宣教的恐懼感。」

Anson的IG和YouTube頻道最初的對象是香港人,所以語言都是中文,但最近帖文開始出現中、英、泰三語,他更嘗試用泰文拍片。譬如Anson最近回港述職,他用泰文介紹香港的年宵花巿。他解釋,正嘗試透過IG接觸泰國人,因有時認識當地人後,會互相交換IG盼日後聯絡,但有些泰國人知道是他是宗教人士,就可能會戒備,當見到IG是講泰國飲食的,便會較放心地follow。

▍ 宣教不止是派單張、生活刻苦、教會講道

Anson辦IG的初衷未必有很多人知道,曾經有夫婦朋友嚴肅地問他:營運這些平台會否引起其他人質疑,或被視為不務正業?Anson就此跟他們熱烈討論了一番。他認為,舊有的「宣教框架」是派單張、生活刻苦和艱難、只關注教會內的事情;可是,他清楚自己所做的是希望引起大家對宣教的關注,用不同方法接觸未信者。解釋後,那對夫婦覺得,如果Anson的IG能祝福人,又是生命的流露的話,他們都願給予支持,「給人看到新一代的宣教士跟以前不同」。

除了那次討論,Anson表示辦IG平台,未算遇到很多壓力。他笑言,傳統的宣教工作他都有做,他和太太會支援當地的教會,分享牧會經歷,協助門徒訓練,以及出外派單張。加上服侍的區域莫拉肯比較落後,有不少貧窮的村落,Anson和太太也會教授當地人英文和中文。

未來,Anson盼望繼續透過發帖、拍片,接觸未信者,鼓勵弟兄姊妹關注差傳事工,興起更多年輕宣教士。他指辦IG和YouTube要長久堅持,未必有回報,但要堅持分享自己的生命。

文:KOC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