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九歲的我》英華女校如何照顧主角們感受?

《給十九歲的我》(下稱《給》)明日公映,近日網上出現不少有關《給》的拍攝倫理、導演和被拍攝者權力關係、導演和學校對學生是否有足夠保護和尊重等討論。小編早前為《時代論壇》訪問英華女校時,亦有談及校方如何照顧學生對影片的感受,在此與大家分享。

周小鳳副校長坦言,自己看到「好大個頭」出現在螢幕上時也「滴汗」,可以想像到年輕人在那個階段很重視自己的形象,當看到自己當年幼稚和無知的樣子,未必很擁抱到那個從前的自己,「她們需要一些時間,任何人都要慢慢消化下,當年自己是怎樣的自己,和今日的自己有甚麼關係。」不過,女生們慢慢都看到這齣戲對別人帶來正面影響,當然她們也不是一下子就覺得可以,師長們也花了很長時間陪她們面對這挑戰。

當初邀請導演張婉婷拍攝紀錄片、現已榮休的石玉如校長補充,《給》由前年12月第一次內部放映,到在電影節上首映之間,有約8個月時間沒再放映過,中間這段時間讓師長們能與女生們同行,彼此之間有傾談的機會,也邀請了張婉婷來處理她們心中的問題等。石玉如感恩有這段時間,認為與女生們同行是「很humbling的經歷」。

石玉如表示,這段期間有很多屬靈上的反思,也反思自己在教育工作上,有沒有地方做得不周全的地方。她說,一般學生畢業後,跟她們見面的機會不多,但這段時間好像與這幾位學生「再續前緣」,而看完《給》她才更立體地知道幾位女生曾面對的困難、曾經的事情,也令她更珍惜與她們相處的時間,「好想同她們一齊行」。

第一次從觀眾角度看《給》時,周小鳳也感到很震撼,也曾經對內容有所顧慮,但記得李清詞牧師(英華女校前副校長及校牧)的教導:做人最重要的是在信仰裡要「真」,這幫助他們過渡這種「可能不妥」的感覺,「如果你是會拒絕(紀錄片),你可能會覺得會影響學校的,那你是在拒絕那個人(片中學生)。」而現在她看到的是,他們是真心接納學生的本相,「而我們不嫌棄她們的時候,她們才能找到力量去成長。」

文:LH

Previous
Previous

基督教音樂發展聯盟設網站 結集資源與保障創作者收益

Next
Next

全球守望名單2023公佈 北韓成基督徒最危險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