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佑牧師:回憶,雖有苦澀,但要存著盼望
6.9,6.12,6.16,6.21,7.1,7.21……,100萬,200萬+1……,這些不是一般數字,是三年前的日子、很多日子遊行的人數。「不想回憶,不敢忘記」,三年前所發生的事,不但不能忘記,而且經常在我們腦海中出現。
三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在海外,不少移居外地港人舉行遊行,紀念這場運動,他們仍是那麼激情。但回看香港,不論我們是自願「留下來」,或是「被留下來」的人,我們都不能舉行任何遊行或活動,甚至這幾天晚上,有人走到太古廣場,為6.15不幸離世的梁凌杰獻上鮮花,也被驅趕。
不少人將三年前的畫面上載臉書,讓人回憶,但不少人感到從2014年雨傘開始,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對民主的追求,一下子便被「清零」。離開的離開,坐牢的坐牢,留下來的人只能默默無言的活下去!有人在我臉書上寫上「還有明天嗎?」真的好像沒有前路,沒有盼望。在回憶中充滿著痛苦、創傷、憤怒、無力……
我自己都有這點感受。卅三年前,帶著期盼在進修後從英國回港,希望看到香港和中國內地民主的發展,但結果都是落空!活到今天,因年紀因素,相信已看不到改變了。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
歷史中不少改革,多會由一些激烈的運動達成,但亦有不少是在不經意中轉變。三十多年前,中國內地的民主運動,驚動世界,但並沒有帶來立時的改變,但不久後,東歐一些國家,包括蘇聯的政治體系,也相繼在平靜中改變了。
關俊棠神父在他所寫的《步入紅塵》,其中一章「願作人間雨」,記述他對國家、社會和教會改革的大志,但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不論是國家、社會,甚至是教會,他能改變的不多。他又發現,「能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非洶湧澎湃、驚心奪目的急流大川,而是這種不起眼,不爭妍,不澎湃,不傾盆,不氾濫,密密綿綿的絲絲細雨。」他不是放棄改革的理想,只是放下大志。若能每天能令人過得快樂一點,多一點信心,那就不枉過活了。
其實,這也是我個人的體會。看看牧養教會40年,教會能有大改變嗎?何況是國家或社會?
這並不代表我們放棄追求理想。只是相信,不一定只有震撼的運動才能帶來改變,默默的耕耘能帶來更徹底的更新。2014年雨傘運動結束後,誰也想不到5年後的反修例事件有這樣的發展,這就是深耕細作的成果。
傳道書有這樣一段說話:「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上,因為日子久了,你必能得著它。將你所擁有的分給七人,或八人,因為你不知道會有甚麼災難臨到地上。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留在何處。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你不知道氣息如何進入孕婦的骨頭裡;照樣,造萬物上帝的作為,你也無從得知。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前者或後者,或兩者都一樣好。」(傳11:1-6)
傳道書給人的印象好像是甚麼也不能掌握,這是真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收埋雙手不幹活,我們仍要作工,我們仍要撒種灌溉,但事的成就,卻掌握在上帝手中。
不論日子如何,我們都要與更多人,一同「追求公義、信實、仁愛、和平。」(提後2:22)又要在更多人中間,「栽種公義,收割慈愛。」(何10:12)
「看得見的盼望就不是盼望。」(羅8:24)如已實現,何需盼望?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羅5:3-5)在盼望中,難免有苦澀艱辛,但我們不要被這些苦澀所吞噬。
還記得我們曾高喊過的口號嗎?「有種責任叫堅持」、「堅持才有盼望」。要堅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彌6:8),所盼望的不只是「和平公義」的家國,還有上帝國完全的臨在!
袁天佑牧師:【回憶,雖有苦澀,但要存著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