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新筆由紀:基督教冷知識:福音營是怎樣來的?(上)

圖片來源:
上圖:陳喜謙《在這些年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5),頁215。下圖: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訊》第358期(2018年7-8月),頁9。

早前小導師和同學仔女「去了史上糟糕的福音營」引起熱議,他們的經歷固然值得同情,營地和教會和學校的處理也有值得反省之處,但更重要的,是對「福音營」這玩意做點更深層的檢視,以回應小導師在文章開首所提出但未有處理的問題。

長久以來(長到不知有多久),福音營一直是本地教會對青少年傳福音的重要途徑,也確實有不少人透過福音營深入思考過信仰,可算是本地一個值得研究的宗教現象。它到底有沒有一種或幾種所謂「理想模式」?如果有,那又是怎樣的?在向前探索之先,或許也需要了解一下它的來歷: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福音營,究竟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梳爬過零碎的歷史記錄(包括口述歷史和口水歷史)之後,我有理由相信,現在的港式福音營,的確很可能是香港基督徒所創的。本地最早可以追溯的、打正旗號稱為「福音營」的活動,出現於半個世紀前,即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而這些福音營,則是根據再早一個階段所盛行的教會夏令會、冬令會蛻變而成的。

▍ 福音營的前身:教會夏令會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量西方傳教士和中國教會領袖為了逃離剛建立的中國共產政權,南來香港落腳,加上其他早已在香港建立多時的教會,在這個大戰之後百廢待興的難民社會做救濟、服務、教育、宣教,令基督教在香港前所未有地興旺,教會在政府和民間也很受尊重。與此同時,很多教會也繼承了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教會的傳統,每年舉辦夏令會,以四、五天甚至超過一星期的宿營,集中火力培靈性、查聖經、聽講道,務求令各人心裡如火挑旺,從此大發熱心。而這種夏令會傳統,也在六、七十年代隨著留學生和移民,帶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基督徒之間。

當時香港尚未有浸會園、烏溪沙之類的營舍,教會夏令會多數在暑假期間借用神學院或者學校舉行(尤其是有宿舍的寄宿學校)。據過來人憶述,他們去過夏令會的地點,包括薄扶林道心光盲人學校、赤柱聖士提反書院、長洲建道神學院、仍在沙田的神召聖經學院(今神召神學院)、仍在九龍塘的播道神學院和海外神學院等。

不同教會辦的夏令會各有特色和重點,但基本上每天的日程都類似: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早上有早操、靈修、早禱、查經,下午有康體活動,晚飯後有講道或者歌唱戲劇比賽之類。非常渴慕靈性追求的營友可能會嫌讀經祈禱唔夠喉,喜歡活動的又會覺得太chur無時間玩。那個年代最爆的夏令會,肯定是1951年及往後幾年的浸信會少年聯合夏令會,據說每次都有很多人在營內經歷「靈性復興」,立志過敬虔生活,部份甚至嫌浸信會不夠屬靈而集體離堂,自組多間稱為「福音堂」的教會,造成浸信會內部大撕裂,更成為影響香港基督教往後幾十年發展的歷史大事。(註1)

另一比較鮮為人知的勁爆事件,則是六十年代初循道公會一次青年夏令會,由當時剛剛從新加坡三一神學院畢業的年輕同工李炳光主責籌辦,百多位教會青年坐大船去澳門退修(相當於今日包機去沖繩咁大件事),除了研經、講道之外,還有騎單車環遊澳門和划獨木舟,可能開創了教會戶外歷奇的先河。(註2)據前輩透露,李牧師事後被嚴重「照肺」,幸好至終沒有影響他的事奉 —— 他後來被派到城市邊陲的觀塘區開荒佈道,開拓多項創新事工,幾十年後還當上了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呢。

那時社會經濟匱乏,年輕人缺乏閒暇娛樂,出外過夜簡直匪夷所思,而教會夏令會因為有教會補貼(即是其他教友捐獻支持),收費低廉甚至免費,所以參加的人非常踴躍,就算平日冇乜返教會的都樂意參加。據中華基督教會余英嶽牧師回憶,他們教會自1950年代就已經舉辦各類營會,對象不止教會青少年兒童,也包括教會學校的同學。(註3)既然夏令會參加者不限基督徒,教會當然會在營內加插傳福音的環節,希望令營友決志信耶穌。主要為非信徒而設的「福音營」,也就應運而生。

下篇

註釋:
1. 參:陳喜謙《在這些年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5)頁22-30。另參:〈平安福音堂「蒙恩傳統」分享系列:第一次分享〉 <www.pec.bc.ca › pecgrace › pecgrace01>
2. 〈李炳光牧師談教會暑期青少年活動〉,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訊》第358期(2018年7-8月),頁10。
3. 余英嶽〈青少年夏令營〉,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匯聲》第772期(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