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周子恩:如何有效制服誘惑(2024)

教育局公佈公社科「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單元教材及指引,當中部份內容引起網民熱議,尤其教導學生如何處理性幻想和性衝動,並與異性定立親密界限,拒絕婚前性行為等章節,便成了風眼,而建議學生情侶簽署承諾控制性幻想及性衝動承諾書,並提供相關範本,更如大家估計一樣,成為眾矢之的。

無可否認,在思想尚算多元的香港社會,處理這類敏感題材,本質上就容易引起來自不同意識形態或立場的批評或攻擊,當中甚至包括有家長擔心在課堂上公開討論有關性和戀愛的議題,可能反而會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而局方在撰寫指引時,亦多次「戴頭盔」,澄清討論不等同鼓勵。

愚以為,局方在是次「必然的爭議」中,其實已經做了不少可以做到的準備功夫,只是社會變化比成人認知更快,青少年接收的資訊量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而今篇文章主軸,旨在運用個人以往前線經驗,為相關教材補遺,並順道提醒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與其避開爭議將敏感話題束之高閣,不如直面青少年人的真實身心需要。

先從整份教材套的設計而論,局方已經「精銳盡出」,並嘗試找出「新角度」吸引年輕學子。例如一開局利用「男女之間真的有純友誼嗎?」作為第一個討論焦點,正好回應學生們經常接觸到國內外不少網上短片的常見段子。

然後,教案進一步討論喜歡與愛的區別,並利用7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齊克魯賓(Zick Rubin)製作愛情量表,又引用不少老師,包括筆者都經常引用的史登堡「愛情三角理論」,協助正在發展及鞏固不同類型人際關係的年輕人去分清自己的需要和慾望,這些經典的作法,本質上已經無從置喙,最令人驚喜是加入處理分手及結束關係的部份,正好回應學生的真實需求。上述內容,堪稱經典教例。

事實上,要協助青年人釐清戀愛與性的迷思,必先從認知入手,破除坊間或網上迷思,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自主的真義。當中,類似「如果妳不願和男友發生性行為,妳應該不愛你男友」的討論題目,更是不少少女經常遇上又難以啟齒的問題。

然而,值得大家深思的是,我們眼前的青少年腦海中的性愛迷思,是否仍然停留在這些恆常議題?舉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例子,為何我們仍然選擇相信年輕人進行婚前性行為是因為一時半刻的性衝動?又為何預期提出性要求的都是男生?殘酷的現實是,如果要教導學生抗拒色情資訊,恐怕整個教程要改由高小開始。

事實上,早在我們介入之前,不少學生早已在不同的領域接收了更多更複雜的信息,而這些遠超他們思考能力和生活經驗範圍、又極具刺激性的內容,到底如何影響我們下一代的思維方式?我們在使用這些教案之前又是否清楚知道?

再舉一些例子來刺激大家思考,如果大家聽過近月在歐美大熱的Charli XCX的歌,又發現面前的小女孩是她的歌迷,你便明白在2024年談性教育並不可能沿用一貫作風。又或者,當你仔細閱讀風靡全球的Taylor Swift 筆下的歌詞內容,你就會明白,你難以直接將70年代的理論直接植入我們的年輕一代,更遑論近年短片盛行,年輕人每日都正在經歷五湖四海、夾七雜八、真假是非對錯難分的價值觀大戰。最恐怖的是,這些重複的段子其實不停在循環播放,而不明就裡的成年人仍然分不清「舔狗」、「直男」為何物,更不會明白年輕人正面臨的最大戀愛難題,並不是要分清喜歡與愛,而是如何用計對付「閨蜜」、「小三」,或是如何利用PUA增加性魅力。

不得不提的還有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當成年人鼓勵有「性衝動」的年輕人去「打羽毛球」取代之時,在青少年群體中,「打羽毛球」的語意大概又添加了多一層含意。表面看來,這是寫手單獨提出某一運動的無心之過,但仔細一想,當中更大的問題其實可能是他們對年輕人流行文化的敏感度不足,甚或是未有設身處地由受眾角度思考之故,而這亦大概解釋了,為何教案中會出現承諾書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