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帶住情緒去靈修

《Inside Out 2》電影在港上映(不劇透),大受歡迎。而近日我看到IG中有一幅很有意思的圖片,就是耶穌與Inside Out 2代表各種情緒的主角一起笑,我覺得十分有意思,可以讓我們反思如何在靈修生活中正視各種情緒。

▍    情緒不能壓抑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參與一個祈禱小組。當時我分享當時在工作中遇到無理的投訴,很快就對導師說:「雖然我遭到這種不禮貌的對待,但我已經通過祈禱中寬恕了投訴者。」但擅於觀察的導師同樣很快就跟我說:「我留意到你分享時語速很快,你面部提起此事時十分繃緊,看來你入面仍然感到憤怒,對吧?其實情緒沒有對錯,憤怒都是正常的情緒,如果你仍感到憤怒,就真實地在上主前承認它!」

這句說話當頭棒喝,原來我們即時可以用言語壓抑情緒,但身體的反應卻是不能隱藏。導師這句話,都讓我深深體會到,在靈修生活中承認各種情緒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華人社會的成長環境中,許多時都不被允許表達感受,例如很多人小時候哭時,父母總會回應:「唔准喊!睇下你喊到幾醜樣!」「男仔應該堅強!男兒流血不流淚」;在香港的工作環境中,往往都要講求效率,而情緒或許會被視為「拖慢效率」,令我們都習慣壓抑情緒。這種價值觀有時都會延伸到信仰生活中,令我們容易視情緒為負面的狀態,甚至是「罪」,例如不停用經文提自己要寬恕,壓抑自己憤怒情緒;

然而如果我們不去接觸,承認和轉化這些情緒,那麼所有信仰內容都不過是頭腦上的知識,生硬地將它們塞在腦袋,而不能將信仰轉化在我們的生活中。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更可能會引致我們日後產生各種精神健康問題。

現時心理學中不同的治療學派都認為,情緒本身無對錯之分,是人的正常反應,而各種情緒都是一種訊號,告訴我們內在的需要;例如當人的成就感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喜悅;當失去關係時,就會感到憂傷;當受到不公義的對待時,憤怒正正告訴我們要正視內心對公義的訴求; 當身邊充滿危機,焦慮就提醒我們要保持警覺。

因此我們要安靜下來,聆聽內心的情緒,將它們用合適的方法去疏導和表達,而非用各種方式,包括信仰的概念去壓抑它們。


▍    上主也可以向人的情緒說話

我在這個祈禱會,還學習了依納爵的靈修法,閱讀他的著作《日常生活的神操》。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是天主教修會耶穌會的創辦人,他在自身信仰經驗中,發現上主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在我們的各種情緒,渴望,乃至白日夢中,通過這些跟我們說話。他由昔日一位虛榮的士兵和朝臣,藉觀照自己的思想,感受,扭轉了膚淺的生活,將自己渴望成就的需要轉向天主。他撰寫《神操》,就是為了幫助人在祈禱中分辨上主的旨意。

依納爵靈修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幫助人從自己的內在情感和人性經驗中找到天主,其中一種祈禱方式是意識省察祈禱,讓人安靜下來,重新經驗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再將這些祈禱交予上主,求祂的轉化。

耶穌會規定會士一日必須做兩次意識省察。這個意識省察可以幫助今日的信徒去正視自己內心的情感,步驟非常簡單,只須用10-15分鐘時間完成,方法如下:

1.感恩/回味(Relish)

慢慢安靜下來,祈求聖神/聖靈引領,如攝錄機一樣,與上主一起回顧今日生活中讓你感恩的經驗

2. 祈求光照(Request)

祈求聖神/聖靈光照,讓我們回顧生活中一些深刻的經驗

(不用刻意去想,慢慢讓經驗浮現)

3.回顧(Review)

回顧生活中,有什麼值得感恩的經驗?當中有什麼情緒,如喜悅,興奮,滿足?之後回顧一日中有什麼讓自己不感恩的地方?當中有什麼情緒?如憂傷,孤單,憤怒,委屈等

4.悔改或求醫治(Repent)

對今日內自己所做的過錯,求上主的赦免;或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不感恩情緒,將這些情緒命名再交予上主,求祂醫治

5.展望/定志(Resolve)

對明日的生活,有什麼情緒?當中祈求上主給我什麼的恩寵去面對?

以上步驟簡單,最重要是與上主一起回顧各種人性經驗,而非自說自話或只用頭腦去想解決方法。

Viutv在上年的劇集《和解在後》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對白:「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人生有許多高低起跌,當中我們未必可以即時想到解決方法,但當我們內心保持著一份平安,我們就可以有內在的自由去面對各種挑戰。既然教會傳統靈修留下了如此寶貴的意識省察祈禱,都鼓勵大家可以用此祈禱與自己的情緒做朋友,再將情緒交予上主。

(標題及分題為編者所擬)

Previous
Previous

Willis Wu:信教

Next
Next

單身狗:誰在城市獨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