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流散者們:去中心化的教會

在香港基督教圈子,當談到去中心化,人們通常會有幾種反應:要麼完全未聽過,要麼擁抱這信念,要麼就十分反感,尤其過去幾波虛擬貨幣大跌,很多人就對去中心化的經濟活動失去信心,覺得只不過是「龐氏騙局」。

至於那些很擁抱去中心化的人,他們背後則很有可能抱持一種由下而上、對權威保持警惕的意識形態。從不同地方的社會運動,例如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香港2014年和2019年的大型示威,我們都不難發現現代人愈來愈有這種傾向。去中心化的資訊技術未必人人都懂,但單單從社會學現象我們已經看到,整個行動邏輯已經與以前大有不同。

社會學上,「去中心化」其實很難有統一的定義,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拒絕以單一體制成為中心。當機構動員不同的信徒參與活動,過程中會建構某種身份認同,例如某個堂會的成員、某個機構的義工。這種由體制定義身份的說法,可能我們都會比較熟悉。

不過近年來不少人會按著自己的關注有機地聚集在一起,並不是為了獲取某種身份認同,而是擁抱彼此認同價值而相識,他們也不需要以某個體制、機構作為中心才去行動。這正是去中心化的概念,不再需要中央統合所有的資源,而是每一個持份者都擁有或成為不同的動量去自由參與,互相連結,自行發起活動。

那麼,當我們講教會時談到去中心化,是否就要拆除教會呢?也許該先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基督徒的中心是甚麼呢?香港教會過去近半世紀,都有著一種堅不可摧的「屬靈觀念」——以堂會為中心。每逢星期日,基督徒都會返教會崇拜、事奉、參與團契、上主日學、一起食飯,諸如此類。許多屬靈的事情都以堂會為中心進行,過程中建構了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而事實上靈命也確實得到塑造。然而,受到過去幾年疫情影響,香港基督徒的教會生活已經截然不同。聚會次數減少了,聚會人數減少了,以聚會來建立信仰的機會實際上也減少了。

聽起上來現實似是負面,但更值得反思的是:我們何時開始以堂會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為中心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堂會不再需要存在,而是在問:堂會本身是否取代了耶穌基督?如果屬靈生命是建立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上,那麼,即使社會環境遭受改變,即使教會生活發生變化,我們仍然能夠在堂會、並且在堂會以外與神相遇,尋求並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呼召。

(標題為編者所擬,原題為〈去中心化的門徒訓練與屬靈領導(一)〉。原載於作者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