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五小辣:沒有L過,怎算是人

金像獎已過了好一陣子,但因為電影《填詞L》「熱血最終可兌換動人結尾」,在電影中千辛萬苦都無法實現的成功故事,在現實中忽然戲劇性地反敗為勝,那份動容至今犖繞不散。未睇的趕快在落畫前去睇。

▍  曾花過力氣不過未令人銘記

填詞L是「填詞撚」的諧音,導演在訪問中說過,曾想過片名叫《填詞王》、《填詞魂》、《填詞的你》,但這些名稱都不夠一個「撚」字傳神。只有這個香港人最熟悉的粗口字,才能啜核地形容那些為夢想傾盡生命,卻挫敗連連、徒勞無功、身心傷痕累累,但依然自得其樂、義無反顧的那些人,簡稱為「L」。 

 「填詞L」也是導演黃綺琳對自身經歷的一種自嘲,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看,L也代表Loser。《填詞L》也是一個追夢失敗的故事,講述在中學時代已立志成為填詞人的主角羅穎詩,如何日夜磨練、瘋狂投入甚至分文不收也只為填上一首可以公開發佈的作品,可是追夢太艱難、太奢侈,「曾花過力氣不過未令人銘記」,少女苦撐到變成中女,仍然毫無成績。 

▍  就算傷心也算盡情活過

只看成就的話,主角只是一個不懂得放棄的「填詞撚」,沒人出錢請她做「填詞人」,又有甚麼資格講「填詞魂」?但電影翻開了這個由少女到中女的追夢挫敗旅程,做「人」原來就是這回事,觀眾看著她沉迷、瘋狂、執拗、失望、徒勞……當電影最後羅穎詩自白說︰「其實......我是一個填詞人」,又有誰能夠反駁她不是? 

導演黃綺琳在訪問中曾說,喜歡《填詞L》在視覺上的可能性,好像一個「人」行行下半路中途坐下,便是「L」。一個真正的「人」,並不永遠都在熱血奔跑,人會停頓、坐下、瞓地、迷路、兜圈、毫無成就,最後自己選擇如何走下去。這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生裡面,永遠充滿了有限和不確定。 

▍  任你怎麼禁播,夢裡當天我有快樂過

有限的生命、能力;有限的機遇、抉擇,人之為人而不能成神,最大分別正是在於這些有限。只是人性抗拒有限,社會也不喜歡Loser,失敗、停頓、迷路的人,會被人藐視,被社會厭棄。追夢已經夠慘,還要被身邊的人踩多腳:「淨係識發夢,有撚用呀?」甚至有時候,自己也會懷疑自己:「有用咩?值得咩?」

《填詞L》的故事或許正正在訴說,只有做過發夢「L」,輸過、失敗過,才是完整的「人」。有「L」過,或許比從一開始就被現實打敗,只做一個毫無靈魂的行屍走肉更好,至少「夢裡當天我有快樂過」。

我們那位本有神的形象的耶穌,不就是取了「L」的形象,甘願在黑暗的世界裡紆尊降貴,被社會與宗教領袖拒絕,仍然執拗,甚至為拯救萬民的使命而死嗎?沒有「L」過,怎算是「人」?

(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