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心:批判平庸基督徒之惡的勇氣
每逢香港影視作品中,出現一些負面的基督徒形象,都會在坊間,尤其是教會界引起熱議。不少基督徒都會「反躬自省」,紛紛鞭撻這些離地言行,自然也是在表示自己不是這樣的基督徒。
每每看到這些反省文,我都感覺麻麻。因為往往為了製造衝突和戲劇效果,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基督徒形象,都是取了某一些基督徒形象的某個側面,並進行誇大和戲劇化,將之臉譜化,好像角色只有「乞人憎」的這一面。然後這些反省文往往就會簡單歸因基督教點解喺市面咁「乞人憎」,就是因為這些奇葩言行。
但老實講,捫心自問,基督教「乞人憎」,僅僅是因為這些誇張言行嗎?我認同這些被批判的言行,往往在信徒中存在,並且甚至是教會的教導,但並不那麼普遍,一個人可能在生活中遭遇過一兩次,但不見得是日常體驗。其次,就算是有奇葩言行的信徒,是一個立體的個體,不只是有臉譜化的刻板印象的那一面,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不會如同藝術創作一樣,只認定誇大人物的某一個側面,並就這樣定性。因此,我總覺得,那些鏡頭下的基督徒惡劣言行,固然取材自現實,但形象卻是失實,因此不能解釋為何在現實中,基督教往往「乞人憎」。
在《破·地獄》中(編按:以下含劇透,請注意),大哥郭志斌的老婆是一名天主教徒,她在戲中幾乎是背景板一樣的配角,出場戲份不多,卻對推動影片起到重要作用,而在這短短的幾個片段中,我卻看見一個最為真實、最為average、最似在日常中會遇見的基督徒的形象。不說別的,單單為導演能用那麼小的篇幅,就能精確塑造和傳達出如此鮮明的角色,其觀察和創作功力,足見深厚。
這位天主教徒是一個怎樣的人?她雖然是基督徒(廣義),但不介意和以喃嘸師傅為職業的老公一家同住,看上去很寬容大度。但在日常細節中,比如會把女性內衣放在老爺的法衣上,並且看來是習慣性的舉動,說明她表面尊重,實際上內心根本不尊重丈夫一家的信仰,因此才不把禁忌放在心上。
她雖然想要讓丈夫加入天主教會,但目的不是希望丈夫靈魂得救,而是因為全家人都入教,可以讓兒子在入學試上加分。看來很虔誠,每天都帶著兒子飯前祈禱,但遇到功利,信仰也不過是個工具。
兒子沒有成功入學,她卻強迫根本就是為了順從她的意願而入教的丈夫,飯前祈禱,令兒子背叛喃嘸師傅行業的秘密暴露,淺淺一個舉動,便造成父子情感徹底破裂。從她之前的行為邏輯來看,並不是對信仰的較真,那這個舉動,更像是展現基督徒的優越感和霸道。
至於為了孩子升學移民,雖然是透過郭志斌之口說出,但從前文後理,誰更緊張孩子入小學這件事上,猜得出,背後真正主張的,應該還是妻子。
看上去安安靜靜,實則強勢而霸道;對別的宗教看似包容,其實是因為徹底蔑視不在乎;人生的重點是經營好自己的核心家庭,按照社會主流價值觀為下一代、不計代價地鋪好一條順遂的晉升之路⋯⋯這個基督徒角色在戲中毫不突兀,甚至沒甚麼存在感,恰恰因為這個形象太真實太稀鬆平常,因而泯然眾人。
但the demon is in the detail,相比那些誇張而刻板的基督徒形象,這個基督徒形象,才是讓我第一次感到寒意,而忍不住要寫一下。
可怕,正是在於她是那麼average,那麼普通,那麼平庸,那麼常見,那麼不突兀地,心安理得地正正常常地過著她理所當然的生活。我們接受這個角色的不起眼,正是因為她就是我們身邊的基督徒,而要有勇氣細究、批判這樣一個平庸的基督徒,才是真正嘗試解答為甚麼基督教「乞人憎」的原因。對一個臉譜化的角色大加鞭撻,誰都容易也樂意這麼去做,因為這樣一個稻草人一樣的目標,可以更顯出自己的正確和神聖。但鞭撻一個泯然眾人的角色,每一下其實都是鞭撻在自己身上。
但我不覺得要對劇中這個角色大肆指責,因為點解一個基督徒那麼「乞人憎」,首先是因為教會的教導「乞人憎」,所以令基督徒們變成「乞人憎」。
(原載於作者FB。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