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Jeff:打爆機有咩用?

「老師!爸爸媽媽!我打俄羅斯方塊爆機了!全世界第一!」

最近在外國有一位13歲小朋友打俄羅斯方塊打到157關,成功打爆機,令到成個遊戲終止,是三十幾年來第一次。根據這隻遊戲的歷史以往的人認為打到29關已經是極限,但世上有一班鍥而不捨嘅遊戲玩家,不斷尋求突破,他們研究出各種的控制手掣的方法,各種聞所未聞的使用手掣技術,慢慢突破29關去到30、40、100,到最近更加去到157關,令到成個遊戲冇辦法繼續下去,強制終止。一邊閱讀新聞,一邊很佩服這班遊戲愛好者,他們鍥而不捨的精神令我感到汗顏,自問喜歡打遊戲機,但與他們的程度相比實在相差太遠。

▍ 想做音樂家被老師說「要睇精神科」

同一時間,作為教育工作者,腦海中同時閃出一些的對白:「打機咁叻有乜用?學校睇唔睇?將來公司睇唔睇?升學有冇用?幫唔幫到你改善生活?搵到更多嘅錢?如果幫唔到,麻煩你做返啲正常、有用嘅嘢,呢啲嘢冇辦法攞到出嚟同人競爭!」這些對白對我而言也是熟悉的,筆者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聽過很多這些說語,年輕的時候跟老師說自己想成為音樂家,換來的回應是:我可能要睇精神科,又或者可能有精神分裂;較有同情心的就擔心我將來要乞食,一邊勸戒我,一邊雙眼通紅幾乎要流淚,在家長日的時候,班主任更在父母面前勸戒/提醒我世界很現實,不要用追求音樂之名去逃避世界等。

有時候覺得在香港做學生真的很無奈。我在澳洲的朋友,現在已經音樂藝術博士畢業。他在中學的時候,澳洲的學校和老師很支持他一天練琴7小時,他也需要回到學校,但並不是強制,只要準時交到功課就可以了。跟這位朋友熟悉多年,他是一位單純地喜歡彈琴,而且非常傑出的音樂家,如他在香港成長,我不排除他的音樂才華會就此被埋沒。

最近教育界都歌頌《年少日記》這套電影,我沒有進戲院看,原因是我認為內裏的內容對我而言沒有什麼新鮮,電影內容跟我的故事唯一的分別可能是:我沒有死去——托賴上帝的恩典(教會牧者曾說,我活到今時今日是神蹟,亦慶幸我的父母不是求功名利祿的人)。

▍ 真正的創科需要創業或冒險精神

回到正題,如果真的有一位學生跟你說:我是成功拿下全世界第一的俄羅斯方塊玩家,你會說甚麼?你會由衷的為他高興,然後繼續引導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將鍥而不捨的冒險精神變成一種偉大創業精神?還是你會用前面所提及那一些習以為常的答案來回應呢?對此筆者頗為悲觀,我認為絕大部份人都會選擇後者。

教育界時常希望學生具備創科的精神,將來可以成為香港中國貢獻大灣區的一份子,亦時常提及steam的重要性,但這其實跟真正的創業精神或冒險精神仍然相差很遠。真正的創業精神是一種完全的奉獻,不計較現在所做的是否有用,不為實用主義所恐嚇,不被經濟制度懲罰所制肘,甚至不怕犧牲金錢和生命。

事實上,「贏在起跑線」才是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即使你未能贏在起跑線,亦希望你能夠在中途找到一輛汽車能夠趕上。在名校面試你要跟校長說你暑假去了瑞士滑雪,而不是在家中打爆了俄羅斯方塊……還有你最好在面試的時候,說自己喜歡貝多芬或者莫札特,跟面試老師說喜歡日本遊戲作曲家植松伸夫(著名電玩作品Final Fantasy的作曲家)就不好了,因對方會以為你是一個膚淺的人。

我們需要一種由下而上的社會氣氛、政治氣候。在一種完全由上而下的社會結構或政治氣氛,真正的藝術或創科是極難實現的,極其量只會是複製別人的做法,更改少少就當成自己的品牌。最終仍然逃離不了實用主義或政治經濟思維的制肘。

最後筆者衷心恭喜這位年輕玩家,對於這種神乎其技的技術,筆者衷心佩服,期望自己也能夠學到他的一半。

(標題及分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