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邢福增:以利亞和他的樹-窿

大家聽到「樹洞」時,大概會想起找一個樹洞來傾訴秘密的故事。為何以「樹-洞」作營會崇拜證道的主題?今年師生開學營會的主題是「窿」(Into the Unknown)。早前離港休假,當知道要負責信息時的反應是:「想搵窿捐」。然後,就想起躲在山洞內的以利亞。當然,除了「窿」外,「樹」在以利亞生命中也別具意義。所以,想跟大家講以利亞和他的「樹」與「窿」。

▍ 羅騰樹下求死

以利亞的樹就是羅騰樹。不過,羅騰樹下的以利亞,卻是他事奉生涯最爛透的時候。這是我們熟悉的場景:躺在樹下的以利亞,不是乘涼,而是「求死」。列王記上十八章是以利亞生命的頂峰,他在迦密山大勝450名巴力先知。為何他突然從事奉的高位急墮?他說:「耶和華啊,現在夠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吧,因為我不比我的祖先好。」「夠了」(《和合本》:「罷了」〔廣東話:我頂唔順啦〕)是甚麼意思?他認為自己比不上祖先的又是甚麼?要回答這問題,需要回到三年前……

當時亞哈作以色列的王,聖經記載,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所有的王更嚴重」(王上16:30),亞哈又跟隨妻子耶洗別敬拜巴力。耶洗別比亞哈更殘暴,下令大搜捕全國的耶和華先知。於是,以利亞按耶和華吩咐警告亞哈將有「旱災」,此舉等同散佈謠言引起社會恐慌。迦密山一戰,正是逃亡的以利亞一次絕地反擊。現在,以利亞以得勝的耶和華僕人身分,要跟亞哈及耶洗別來一次「終極攤牌」。

沒想到,耶洗別派使者向以利亞發出死亡警告:「明日約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懲罰我。」我們不知道為何耶洗別不直接派人去突襲捕殺,反而給機會以利亞預備。而對這口頭的追殺令,以利亞竟是「害怕」,然後是「逃命」,並在羅騰樹下求死。才剛大獲全勝的以利亞,為何突然成為懦夫?

▍ 戰勝後被追殺 「夠了——到底耶和華在搞甚麼?」

或者,我們需要進入以利亞的心理狀況。他與巴力先知對決時,說:「耶和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上帝,我是你的僕人,我遵照你的話做這一切事。」(王上18:36)他要證明的,不僅是要眾人知道耶和華是上帝,更要證明自己是唯一遵從耶和華的僕人。

當耶洗別在全國殺害耶和華先知時,以利亞屈辱逃亡。迦密山一役後,以利亞已不再是那位落泊逃命的先知,他期待見到的,是亞哈及耶洗別向他認罪。但沒想到,他面對的,竟是耶洗別的追殺令。

「耶和華啊,現在夠了!」反映以利亞心理的臨界點,「夠了」,他完全不明白耶和華到底在搞甚麼。我不是「遵照你的話做這一切事」的僕人嗎?為何仍遇到這境況?

以利亞的「躺下」,廣東話是「攤喺到」,是向耶和華抗議,「夠了,算把啦(罷了)」,他已找不到堅持下去的理由,大發熱心原來是徒然的。「我不比我的祖先好」,其實只是一句反話(相反,他相信自己的表現是最好的)。他把僕人留在別士巴,這是以色列國南方界限之地,然後孤身一人走入曠野。是的,他斬斷跟所有人的連結,要告別以色列的土地,甚至放棄先知的職事──「夠了」、「罷了」……

耶和華派天使來到樹下拍醒求死的以利亞,為絕糧絕水的先知,預備烤餅和水,然後說:「起來吃吧」。以利亞吃了喝了,但繼續「攤喺到」。天使第二次回來拍醒他:「起來吃吧!因為你要走的路很遠。」結果,以利亞「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來到「上帝的山」何烈山,就是昔日耶和華向摩西顯現,頒佈誡命之地。耶和華要以利亞回到聖山,重新想起立約的歷史,毋忘初心。但這套路並不見效,以利亞繼續逃避,這次不在樹下,而是藏身在山洞內。

▍ 匿在山窿自暴自棄

耶和華親自來到山洞,兩次發問:「以利亞,你在這裡做甚麼?」以利亞重複相同的回答:「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追殺我。」(王上19:10)「他們還要追殺我」,其實是說:「你做乜畀佢地(話)嚟追殺我呀」。以利亞的意思很清楚:我是唯一仍「大發熱心」的先知,為何耶和華竟容許耶洗別(說要)追殺我?

值得留意,兩次發問之間,耶和華要以利亞走出山洞。這時,以利亞在洞外遇上令人震撼的經歷:「烈風大作,山崩石裂」,「風後有地震」,「地震後有火」。特別的是,在這些經歷中,耶和華都不在其中。其實,烈風、山崩、地震及火豈不是耶和華的作為?所以,「不在其中」的意思,是指耶和華沒有戲劇性的顯現,而是隱藏自己。「火以後,有輕微細小的聲音」,這一幕很重要,耶和華要以利亞體會,他的臨在,不一定要是以利亞預期的方式,卻是在不易為人覺察的「輕微細小」之中。

不過,當以利亞聽到耶和華微弱的聲音,「就用外衣蒙臉」走出山洞。原來,以利亞在走出山洞經歷烈風、山崩、地震及火以後,再次退回山洞。當他聽到耶和華「輕微細小」的聲音時,又再一次出走來。「蒙臉」當然不是「蒙著臉說愛你」,這代表他感到羞愧嗎?還是他其實是拒絕面對耶和華?當耶和華第二次問:「以利亞,你在這裡做甚麼」後,以利亞重複原有答案。我們常會質問上主在那裡?為何看不見你?但即或面對耶和華,以利亞的疑問、憤怒與鬱結,一點都沒有減少。從樹下到洞內,以利亞始終沒有改變。

▍ Into the Unknown

面對這樣一位放棄自己的先知,耶和華並不只是像「樹洞」般默默聆聽,他引導以利亞吐出心底的糾結後,乾脆直接發出命令:「去吧,從原路回去,往大馬士革的曠野去。」回去,是回去昔日失敗及危險的地方。回去,不再是逃避與放棄,而是面對不似預期的現實,但仍要作自己應該作及能夠作的事。

以利亞應該作甚麼?或者,他還能夠作甚麼?又願意作甚麼?這無疑是理想與現實間的拉扯。耶和華吩咐以利亞:第一,去膏哈薛作亞蘭王,及膏耶戶作以色列王。問題是,亞蘭是以色列的敵國,以利亞要膏哈薛,豈不是勾結外國勢力?同時亞哈仍然在位,膏耶戶作以色列王即等同圖謀顛覆。如果以利亞真的這樣作,又會面對甚麼風險?這完全是他無法掌控的。第二,耶和華要他膏以利沙作作承繼人,這代表以利亞將要完成歷史使命退場。但其實,以利亞是否接受有人將要取代他?雖然他求死及放棄,但要親自安排退場,以利亞真的作好心理預備?如果你是以利亞,聽到這兩個指令,內心豈沒有一絲抗拒?

耶和華要以利亞「回去」作不情願作的事,對以利亞而言,正是要走上一條不可掌握的路(Going into the unknown):耶洗別不是還在捕殺我嗎?到底我還有多少日子才退下?交棒給以利沙以後,那我要往那裡去?這些都不可能有答案。耶和華接著說:「將來逃過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逃過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這看似是一句預言,實際上是要以利亞明白,面對未知的未來,你只管知道,歷史一直都掌管在耶和華手中。「逃過……必被……」的預言,也有承傳的意思,此時此刻,也許上主的旨意仍未彰顯,但放心,等著看吧。那麼,在有生之年,真的等到嗎?真的能看見嗎?

對此,耶和華的回答是:「我在以色列中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親吻巴力的。」耶和華的意思再清楚不過,回去之後,亞哈及耶洗別不會立即消失,任務仍是無比艱鉅,但記著,你絕不是「獨自一人」,在你身邊,在你以後,仍有七千人跟你一樣,「未向巴力屈膝」。這是長期的堅持,也不是一人的責任,相信上帝,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了。

「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裏走了」(王上19:19)……

以利亞走時,內心其實在想甚麼?如果繼續讀《列王紀上》及《列王紀下》,以利亞沒有膏哈薛及耶戶作王,但上帝的計劃沒有因此受阻。以利亞在途中,就遇上以利沙,看來耶和華已將劇本寫好,以利亞不能再迴避。但他應無法預知,原來耶和華要安排將他「接走」。這不僅直接為其先知職事訂下「期間限定」(你不是不想做了嗎?),也讓以利沙毋須活在巨人的陰影下。從《列王紀下》二章可見,以利亞面對自己的退場時,心理狀態仍是充滿糾結(他三次打發以利沙離開,不想讓他同行送別)。

▍ 要聽到上主的微聲

各位同學,想像「攤」在羅騰樹下的以利亞,這畫面我們熟悉嗎?以利亞藏身的山洞,我們也不會陌生吧。曾幾何時,我們是否也想割斷所有連結,完全躺下。也許,你曾經在樹下放棄自己,也在洞內向上主發出連番質問,然後,現在來到這裡。又或者,現在我們就在樹下,或在洞內。我們可以更肯定的說,將來仍會來到樹下,躲進洞內……我們或嘗試用力站起來,卻又不能自已再次躺下;我們鼓起勇氣努力走出洞外,還是無力面對,旋即再次折返心靈黑洞內……

以利亞和他的樹-洞,也是你和我的樹-洞。曾幾何時,我們不滿,上主,你在那裡?但當真的直面上主時,才發現我們的糾結,沒有因為祂的臨在而解開,因祂並沒有給我們的疑問開出答案。我們拒絕面對那位不似預期,也沒有提供標準答案的主。我們千方百計「蒙臉」,但仍聽到「輕微細小的聲音」:

「起來吃吧!因為你要走的路很遠。」──走路的前提,是「唔好(心)死」,「起來吃吧」、「見字飲水」……只要(心)不死,就會隱若見到前面要走的那條路。有信心踏出一步嗎?

「你在這裡做甚麼?」──上主在問我們,也是自我的拷問。我應該做甚麼?我現在在做甚麼(或不敢做甚麼)?我仍想做甚麼?「這裡」是甚麼環境,不能作甚麼?還可作甚麼?

「你出來站在山上,在耶和華面前。」──能走出心靈的黑洞嗎?有勇氣面對耶和華嗎?可以接受那不似預期的上主嗎?

「去吧,從原路回去……」──到底要回去那裏?是地理概念的空間?還是回到召命,在放棄後的重新連結:與同行者的連結、與土地的連結、與召命與責任的連結。是的,踏上回去的路,一定不是康莊大道,仍有許多的unknown,自己也許會再次迷失與放棄。唯一可仰賴的,絕不是自己,而是上主,以及祂交託的召命與責任。

▍ 末了的話

各位同學,容許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點感受。2023年於我,是特別的一年。四十年前的1983年9月,成為中文大學的學生。三十年前的1993年4月,投身神學教育服事。二十年前的2003年9月,在認真考慮是否要離開長洲,來到馬料水。十年前的2013年12月,接受了院長遴選的提名。那麼,跨過2023年的門檻,又會如何?

其實,今次選《列王紀下》十九章的經文,還有一個私心。記得人生第一次講道,是1993年在任教神學院的早會,選的正是這段經文。三十年後再讀(講),文本依舊,但世界卻已面目全非。回想這三十年來走過的路,感恩能夠找到召命與志業。作為基督徒,軟弱如我,只想說能夠服事上主,為主所用,在這無常與充滿遺憾的世代中,盡力作能作的事,是唯一可以釋懷及蒙恩的事。

也許,我們跟以利亞一樣,仍會失望、恐懼、疑惑,甚至藏在洞內,想放棄召命。但以利亞的經歷讓我們見到,他自誇能撥亂反正,但耶和華卻讓他(和我們)明白,人生及召命的要義,必然會面對各種已知及未知的挑戰:是苦無答案的沉默,也是聽而不聞的微聲;是眼淚與悲哀的創傷,更是憤怒的吶喊。日子如何艱難,生活和召命仍要繼續,我們要走自己的人生之旅,同時也要明白,我們不過是上主永恆計劃中的一個(小)腳色。重要的是,要聽到掌管歷史的主在宣告:面對已知及未知的挑戰,在等候的日子,謊言、暴力、恐懼絕不會是終局;要抓緊來自上主的應許與盼望,永不止息的愛,不被強權打垮的信心……直至基督再來掌權的日子。此時此刻的瞬間,學習抓緊終末盼望,真誠地活出召命。同時又欣然接受,在適當時候,要安然退下。

此時此刻的我們,是在山上(是領受召命的何烈山?大獲全勝的迦密山?經歷恐懼與絕望的各各他山?)?在無盡黑暗的山洞內?在逃亡、逃避還是在回去的曠野路上?是的,在看似充滿未知及不可能的日子,很容易會懷疑人生,懷疑召命。不想與惡共謀,除了卑微地活下去以外,想想能否再多走一里路,多作一點事?別小看這一里的距離,一點的瞬間,或會成為黑暗世代動人的里程與瞬間。「起來──出來──去吧……」是經歷創傷後的治癒歷程,也是人生必然要經歷的旅程(躺下-起來──躲藏-出來──逃離-去吧)。記著,要聽到上主的微聲:「你要走的路很遠」,然後學習用以利沙向以利亞的請求來回應──「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王下2:9)

(本文為作者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師生開學營會講道之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