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theologyplaylist:《靈魂奇遇記》(下):一個神學與哲學觀點的初探

彼思動畫工作室、華特迪士尼影業共同製作的電影《元素大都會》剛在港上映,在此先以信仰角度重溫另一套由他們製作的《靈魂奇遇記》(Soul)。

(內文含劇透,請注意)

▍ 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先於本質」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即人在「存在」以先,不能決定他的本質。反之,一個人「存在」與否,不在於他是否「活著」,而是他能否找到和界定自己的主體性(subjectivity)。所以「存在」不等同「活著」。

哲學家沙特闡釋:「人首先是存在的:人在世界中物化,遇到自己,然後才定義自己。如果存在主義者所設想的人不能被定義,那是因為一開始他甚麼都不是。直到後來,他才會成為任何東西,然後他才會成為他自己的東西。」

因此,「成為人」乃在於人的主體性。人需要先存在,找到自己的所想所望,才擁有意識作出決定。所以,一個人存在或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不在於他是否活著,而在於他是否活得有自我,能把自己與他者區分。

22號在成為人的一天中,她擁有了與別不同的人生,只屬於自己的領悟:其人生的火花不是做成功的專業人士,而是好好的在成為人的過程中體驗、享受,和感悟身體的每個官感、與他者的每個交流、每個情緒。

▍ 生而為人?成為人而生

人類皆生而為人,既是被動的,也許是一瞬的事。

但成為人,卻是一生主動尋索的事。

生而為人,在基督信仰中,人類皆為上帝而造,擁有上帝的形象,並且因有上帝的吹氣以至成為有靈的活人。

因此,人類的誕生不是宇宙恒定冰冷系統的隨機產物,無誰關心;其體格、個性、喜好也不是無意隨機安排,而是在愛中的選定,牧師楊錫鏘於《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一書分享:「每個人都是神所造,祂對每個人都有個別的、獨特的心意」。

基督教人論傳統,視墮落前的人類擁有「上帝形象」的原始、完美狀態,彷似在上古創造的一刻已經完成並停止。神學家潘能伯格卻說,「上帝形象」並非靜態概念,而是人的繼續發展的終極可能性。

潘能伯格認為,在創造中,上帝把自己的形象放在人的心靈上,作為一個自我完善過程的目標和方向指引:「上帝的形象是人類存在的目標(the goal of human existence)⋯⋯ 『我們現在還不是人,而是天天在成為人』。」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與萬物之不同,乃是萬物被造,來到世界以先,已經擁有它的本質和被造的目的。如一把剪紙刀,其用途是用於剪紙,因此若沒有剪紙的需要,剪紙刀無法被設計而做。

但人類迴非萬物,人唯有先存在,才能決定他獨特的本質。一切在於自身的「主體性」,正如22號利用祖的身體體會到人生的美好,才有了人生的火花。

▍ 生而為人、生而自由、生而被愛

也許,作為上主所創造的自由的人,人可決定自己的人生,但卻未必能活出被造的真正人生意義——召命。因此,人在上主的愛中,被創造是自由的,上主對每個人也有獨特而珍貴的心意。正如大衛感言:「上帝啊,祢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

也許,上主對人的召命是無比的自由卻不專制,不在人出生以先就規定誰的工作和任務。如同保羅在雅典的宣告:「他從一人造出萬族,居住在全地面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為要使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

我們生而為人、生而自主、生而自由、生而被愛——生而尋索上帝。

上帝並非已死,而是離我們不遠。

尋找上帝的過程中我們成為人,同時亦回應上帝的召命中,成為真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