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金: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先勇敢面對失去,再迎來光明
串流平台最近有一部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下稱《精》),從患者、家屬、專業護理員及旁觀者等不同角度,探討和呈現各種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態,當中的意象非常豐富;例如,導演透過溺水來呈現恐慌發作時的窒息感,又以流沙吞噬的意象來描述抑鬱症患者寸步難行的無力感。
《精》每集描述不同患者的故事,涉獵的精神病類甚廣,肯定能幫助觀眾明白多一點患者所受的折磨,對他們多一點體諒和同理,減少不必要的歧視。
▍ 每人都有患病的可能
《精》一開始就點出每人都有患病的可能,因為每人都有脆弱的時刻,奈何社會文化標籤了某些疾病為「不好」,令患者羞恥。導演刻意安排一名行為表現怪怪的肛門科醫生做其中一位男主角,穿插在精神科醫生和患者之間,道出患者、醫生或醫護也會患上難以啟齒的痔瘡或精神病。
導演為了強調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更安排了女主角鄭多恩護士也患上抑鬱症,道出照顧者只集中照顧別人,而忽略自己需要的普遍現象。萬一我們有一天也患病,只須勇敢地面對人性的脆弱、接受治療及別人的幫助,便能早日康復。
▍ 先面對撕裂般的哀痛,才能經歷安慰
《精》亦描述了不同患者的患病原因,共通點就是他們無法獨自面對人生的難關,其中最常出現的難關,就是面對不同形式的失去,例如失去了自己、幸福的時光、金錢,或失去摯愛等,內容非常寫實。
論及最痛的失去,死亡肯定排首位。《精》劇中有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男患者因康復稍有進展,而被安排出院,但他因適應不到現實生活的期望而選擇自殺,主診醫生和護士各人採取不同方式去面對患者的離世;當中的對白非常發人深省:「死亡這回事,是經歷千萬遍都不會習慣的事,每次經歷還是會難過,所有人只是假裝沒事罷了……(我們)不需要讓自己變得麻木,悲傷和哀悼都是很自然的,不管是為了已經離開世上的人,還是為了留下來的我們,復原的時間都是必要的。」
誠然,任何人都要面對死亡這人生必修課,我們愈早學習面對死亡,就愈有智慧去面對它。教會每年復活節都默想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其實是幫助我們體會多一點:我們不是孤單一人面對不可知的死亡,而是有耶穌陪伴我們走過死亡的威嚇,或經驗失去的哀傷,然後進入復活的喜樂。但問題是,我們有多相信這個死而復活的應許?又或我們想經歷安慰之前,有多勇敢地先去面對撕裂般的哀痛?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甚願大家都經驗這福氣的真實,因為主耶穌必然拯救我們走出痛苦的黑夜,進入有主同在的光明!
的確,黑夜不可能永遠都是黑夜,即使在天亮前的那一刻是最漆黑,但很快就會迎來清晨!
(副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