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周子恩:年少日記與我的輔導劄記2

《年少日記》猶如一面鏡子,反映出很多在香港校園常見的真實場景。其中,韋羅莎和鄭中基飾演的父母所呈現的夫妻關係,正是前線輔導人員每天需要花費大量心力處理的問題源頭之一。

當然,影片中強調的,是夫妻二人因為財政收入不對等而出現的權力結構關係問題,但若細心分析,你會發現較之更複雜的,其實是父母在家庭崗位和權責之間的失衡。

▍ 「慈母嚴父」分工成衝突源頭

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令母親往往在家中失去話語權,但隨著男女平權的思潮,雙職母親的湧現,早已扭轉家中女性只能依附男性維生的刻板印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女性地位提升,夫妻之間在家庭崗位中個人定位,還得依靠雙方良好的相互溝通,以及及包容體諒方能達成。尤其加入養育子女的元素後,問題會變得更加複雜,因為當中不止家務分工等事務上的處理,還包括對孩子的期望,及個人對培育下一代的不同價值觀。由於當中涉及夫妻在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因此夫妻在養兒育女之間的矛盾和分岐,總會比想像中來得更大更深。

事實上,在輔導過程中,我們往往受困於立場不一致的父母。即使夫妻二人選擇以簡單的傳統方式,以慈母嚴父作為基本分工,但這種流於過份簡單的分工,卻往往導致家庭中出現另一些衝突源頭。例如電影中日常照顧兒子的責任在慈母身上,父親只須在關鍵時刻利用「父權」執行嚴令,表面上看母子關係十分和諧,但當照顧孩子的「業績」不如理想時,所有壓力便會流向母親一方。特別是戲中韋羅莎一類選擇放棄自己事業專職育兒的母親,即使沒有鄭中基一類指責型父親施壓,或其他家庭成員指指點點,她們也極有可能對「管教無方」感到自責,甚至會對於個人當年放棄個人事業,選擇留在家庭當主婦感到後悔。

▍ 父母不一致令子女無所適從

在筆者從事輔導的經驗中,跟母親們討論過她們在教培兒女時面對的壓力問題時,均發現她們都不自覺地將子女的教育當成個人的成績單,當中部分問題嚴重的個案,夫妻之間本來十分良好的關係,更因孩子的學業成績或其他表現欠佳或不符期望而變得惡劣。部分夫妻更因此而關係破裂,甚至經常發生爭執。個別情況下,其另一半或會選擇冷處理一切跟育兒有關的事務,甚至故意選擇逃避減少留家時間。當然,更嚴重的情節,一如影片中所述,有個別家長會選擇離家一走了之,或以離婚等方式解決問題。

上述情況,看似極端,但卻是輔導室內每日耳聞目睹的實況,更遑論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就養育孩子時因不同想法或立場出現的矛盾。問題是,父母之間的不一致,往往令子女,尤其年幼的孩童感到無所適從。不少人戲言「生仔要考牌」,若以「考牌」為喻,其實生兒育女的複雜性絕對需要定期續牌,並因應家庭成員性格或天賦等不同因素,不時參與在職培訓所成。

▍ 孩子不宜扛上父母不和責任

當然,回溯問題的核心,一切還是要以夫妻關係為核心,以愛為基礎。因此,筆者以往的校園輔導經驗中,除了輔導面前的青少年,更要留意所有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有時甚至會因應需要進行一些簡單的婚姻輔導。較常見的包括提醒父母本身也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或者定期要預留時間保持夫妻之間的親密感。事實上,孩子應該學會承擔個人學習時應負的責任。如上文提及,父母亦宜因應孩子的不同能力和風格制訂策略,因為期望過高或過低均可能對子女發展構成不利影響。

最後一提,有時候在輔導過程中,亦會發現一些孩子會將父母不和的責任放到個人身上,有些小孩更會將父母衝突的溝通方式與個人成績混淆,情況猶如電影情節一樣。有時候,作為輔導員,我們或許也要在可能情況下向孩子解釋,源頭其實可能是成人之間的感情或溝通問題,不宜扛上太多責任。可惜的是,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誤以爲自己是父母離異的唯一原因而產生自責等負面情緒。輔導老師如發現類似想法,宜加以疏導開解,以免強化其非理性思維。

(分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