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邵家臻:明就明唔明就黎明:含焦量

最近你的「含焦量」怎樣?即是你含有多少焦慮?

在「睇Youtube 都可以犯串謀」和「信太多所以被釘倉」的時勢下,我們都活在一個充滿焦慮和不確定的時代,要恐慌和害怕的多的是。

在這時候,最宜讀書,不如就讀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 )。該書成書於1952年,在二戰之後,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但失落感湧現了。人人都茫然失措,田立克乘耶魯大學邀請之便,選擇了「勇氣」作為講座系列的主題。

何謂存在?何謂勇氣?存在需要勇氣嗎?田立克以為,少有像「勇氣」這一觀念那樣有助於對人類處境的分析,有助解開纏繞著人類的生存之結。

「焦慮」與「恐懼」是有分別的,而且焦慮比恐懼更辣手。恐懼,總有一個確定對象,例如怕失敗,怕失戀,怕患病,這些都可以解決;但焦慮卻沒有確定對象,所以無法「客體化」而更難解決。

人在焦慮中,在方向失落、反應失當、意圖缺乏之間纏纏繞繞,以致連「生之勇氣」最終也失掉。唯有靠「絕對的信仰」,它使人時刻處於一種被上帝接納的狀態,無論飢寒、貧弱、喧嘩、孤寂,都是感覺到與上帝同在,以使能夠精神豐沛,坦然生活。

不信?且看今日上庭應他最精神豐沛,而結果早已寫在牆上的那一位,他最有權恐懼和焦慮,偏偏他最精神豐沛,最坦然生活。

(轉載自作者F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