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競爭社會「吃掉」多少學童的精神健康與生命?

香港今年首11個月已有超過300宗學生企圖自殺,其中37人死亡,眼見一個又一個年輕生命消逝,主因離不開學校及家庭因素,社會主流自然期望老師與家長成為學生精神健康與防止自殺的「守門人」。

▍   老師、家長不想關心學生嗎?

有說家長不應過份催谷子女成績。其實不少家長知道子女開心健康成長很重要,但也無奈加入催谷成績的行列,也許是難敵充滿競爭的社會風氣。強迫子女做功課時,家長內心也許會充滿焦慮與自責,但同時為人父母的責任感,亦促使家長盡力確保子女擁有安穩的未來。他們能不緊張子女成績嗎?若家長不關心子女,為何不斷有大量家長參與各種教育講座、親職課程?

當老師被要求關顧學生的精神健康時,他們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校園生活中建立師生關係,關懷學生。可是現時有多少學校能給予老師關懷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呢?在移民及離職潮下,不少老師剛剛新入職,需要時間與學生建立信任,甚至學校自身也面臨殺校危機與資源不足的問題,老師要花時間追成績、追功課。被競爭與追趕的教育節奏充塞,老師還能付出多少關懷?

▍   我們建造了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又被它所迫害

有時候,人們會建造一個讓自己受害的社會。記得在疫情期間,英、澳,甚至香港曾有傳聞指衛生紙斷貨。當時市民集體相信斷貨傳聞,一窩蜂地湧去搶購衛生紙,結果「合力」把存貨搶購一空,讓衛生紙斷貨由傳聞變成現實(Reality)。貨架空空如也的慘況又會加強大家對傳聞的焦慮,導致下一次搶購更激烈。

相爭不足,相分有餘,當我們都相信只有不斷競爭才能在社會生存,我們就會建造了一個充滿競爭的現實。當每個家長都為子女報讀大量額外課程及活動,就發現永遠有別人的子女比自己子女的Portfolio更亮麗;學校為應付「市場需求」,又要不斷催谷成績;社會的管理者又對此視而不見,結果社會充斥不斷滋生及強化焦慮恐懼的「競爭信念」,身處其中的所有家長、老師、學生,都沒有一個做到贏家,反而輸掉了整個社會的精神健康。

到頭來,人們既是社會環境的建造者,又是社會環境的受害者。

從以上例子看到,當人們集體地相信什麼,就會建造出相應的社會讓自己身處其中;但若有足夠人數能夠拒絕相信,不去搶購,傳聞就不攻自破。社會由人構成,也代表人們能集體地作出其他選擇,建構出另一個可能性(Alternative),集體信念會透過集體行為成為現實。

▍   「信念」能導致「行為」並創造出「現實」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先知式的想像》有相似的描述。基督教的核心是「信」;這不是單單相信耶穌是神。它需要基督徒有一套來自基督信仰的信念去批判社會上的主流信念,告訴大家:「我們有得揀。」

當社會信奉「競爭信念」時,我們這些基督徒可否因為「上帝愛每個受造的人」,而不論學生成績如何,都同等地讚賞及對待他們每一個?我們可否聆聽、接納學生的心聲,陪伴他們成長而不是專注他們的表現?若我們身處有權力的位置,在面試、升學、就業方面時可否參考成績或成就以外的更多範疇?我們可否嘗試在學業、收生、課外活動等過程中,棄用競爭的元素,不排名次,不作比較?

當我們在社會各界,堅持信仰給我們的信念,願意發揮想像力並嘗試實踐時,一個全新的另類社會現實(Alternative social reality)可能就會形成,呈現出一個不是建基於競爭,而是容許每個人各有位置,各有自己人生路的社會。

社會風氣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不能只靠個別家長或老師拒絕「競爭信念」就能改變,更莫說單憑一些快樂校園裝飾、關懷手勢就可解決問題。它需要我們在各行各業中,利用與世界不一樣的想像力與行動去建構一個不一樣的社會。

▍   競爭社會「吃掉」了多少學童的人生? 

競爭信念總會不知不覺地滲透進我們的腦海,讓我們以為生存必須競爭,競爭「失敗」便等於「不值得」生存。可是,各位成年人,今天的你也是勝利組,無論做什麼都第一名嗎?若我們的人生中都曾經跌過、失望過,仍然能活得安好,學生們真的需要由細爭到大嗎?

「信念」能導致「行為」並創造出「新現實」,在無休止的競爭賽中,我們可以還給學生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即使環境仍然黑暗,我們是光,仍然可以讓不完美的世界,往較好的方向前進。

Previous
Previous

阿Him: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隻蒼鷺

Next
Next

周子恩:年少日記與我的輔導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