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邵家臻:神學生

繼「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之後,最近來了「神學生可不可以講粗口?」。它跟「聖堂該不該插國旗?」、「愛國先還是愛神先?」、「基督教在近代中國中已經宣告失敗?」、「聖經無誤論是否仍然有效?」、「政教為甚麼又如何分離?」、「基督教是否真的反對同性戀?」、「基督徒可否在戰場上殺敵?」等神學大哉問不同,它超越一切處境、語境,就是像十誡一樣,從天而降,刻在石頭上:神學生不可講粗口……

那邊廂說神學院收生困難,這邊廂說神學生在畢業禮講粗口,這不啻是個頗具神學意味的題目,有待本土神學人動動腦筋。

神學的發展由初期教會開始,就有一個趨勢走向抽象和哲理性的探討,這大概是受希臘文化崇尚哲理思辯的影響,至中世紀經院神學而大盛,但和一般人的生活和社會的未來,卻似乎沒有絲毫關係,直至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和許多改革者把人的需要再次放在神學思考的核心之中。

神學家郭佩蘭在《佔領宗教》認為,神學常以非常艱辛的語言,在學院內成為高度專門的學科,彷彿只有高級知識份子才可沾上邊。不過她更相信,神學應該在公共領域裡進行,為著大眾的福祉,促進對話與思辨。神學不能脫離生活,也不能非政治性。神學必須在大眾關注的重要社會政治議題上發聲,以帶出宗教信仰與大眾的相關性。

不然的話,神學恐怕只會成為「現狀神學」(theology of the status quo),吹噓服從掌權者,強調個人的成功與成就,叫人累積財富,重視私德而不談公德,只從私人生活領域講信仰,而不進入公共課題……

我們都熟悉這樣的神學,因為不少香港信徒都受這樣的信仰薰陶長大的。瞧!「神學生不應講粗口」又來了。

(原載於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