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筆由紀:基督教冷知識:「和撒那」其實係乜嘢意思?
上個星期日是教會年曆中的「棕枝主日」,是基督徒紀念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直接面對罪惡權勢、步向十字架的日子。當日很多教會都誦讀馬太福音21章1-11節,其中敘述當耶穌進城的時候,群眾夾道高呼「和撒那」。
「和撒那」(hosanna)一字,在新約聖經裡只出現過三次,就是馬可福音、馬太福音、約翰福音三部福音書關於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這段敘述,它究竟是甚麼意思?
一般人想當然地以為,當時耶穌是個很受歡迎的公眾人物,入城的時候受到群眾簇擁,因此以為「和撒那」是歡呼的意思。而教會就往往把「和撒那」視為讚美之詞,認為當時群眾見到聖子耶穌基督來臨,於是讚美上主。
只不過,如果大家翻開其中幾個在香港流行的中文聖經譯本,例如《新標點和合本》(1996)、《和合本修訂版》(2010)、《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2012),看看它們給「和撒那」一詞的註腳,都不約而同地註明:「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是稱頌的話」,但都沒有解釋為甚麼一個本來是求救的用語,在這裡突然會變成稱頌的話,真是耐人尋味。
再翻查一些較早期的中文聖經譯本,例如《北京官話譯本》(1870-1874)和《楊格非官話新約全書》(1886),它們的註腳只是說:「即求救之意」、「就是求救的意思」,完全沒有提及帶有稱頌或者讚美之意。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榮休教授黃根春博士團隊近年完成的、強調忠於原文字義的《原文新約》,更加直接在經文裡加上括號解釋,把那句譯成:「和撒那(亞蘭語音譯:幫助或拯救,我祈求)賜給大衛的子孫!」而在美國專門編寫聖經希臘文教材的William Mounce,也把hosanna解釋為 “save now, help now”。
此外,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1993)和《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2009)的解釋也相近,都說hosanna是祈求拯救的意思。它們的編著者更指出,福音書那段敘述其實是直接引述詩篇118篇25節;而那正是猶太人在住棚節和逾越節誦讀的經文。中文的《和合本》以及《和合本修訂版》,都把詩篇118篇的hosanna翻譯成「求你拯救」,《當代譯本修訂版》則翻譯成「求你拯救我們」。
不過,上述兩本牛津的參考書也同時指出,「和撒那」一詞很快就進入了早期基督徒群體的崇拜禮儀裡,轉化成讚頌上主之詞,甚至早在第一至第二世紀之間寫成的《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之中已經出現。
一句到尾:「和撒那」根本就是求救的意思,沒有其他。這樣看來,按照福音書的原本敘述鋪排來看,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路上的群眾其實是向他求救,是請求大衛的後裔來拯救他們——耶穌來到當時政治經濟和宗教權力的核心,準備直接面對這股惡勢力,而飽受黑暗權勢壓迫的耶路撒冷人,就向耶穌高聲求救,兩者正好互相呼應。
把「和撒那」理解為讚頌,應該不是福音書文本的意思,而是把後世教會的禮儀讀進經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