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道 The Voice

View Original

梁國全:也談教會事工/牧養的「外判」

近日,教會「外判」事情引起不少討論,確實反映教會「外判」事工一直以來引起的問題;此現象之前已有人提出,例如主日學;今次有人分享福音營的「外判」引起關注。其實,「外判」此詞確有含糊之處,做法很難用適合或不當二分去看,但又與香港教會的牧養/事工文化有關,我們藉此可以反思一下有關現象。

▍ 「外判」變得合理化有損無益

過去,香港教會發展興盛時期,教會數目增加之外,亦陸續有很多機構(翼鋒教會)成立,與教會並肩牧養及實踐使命,滿足不同的需要。然而,以香港教會的生態而言,又似有過多機構成立的現象,逐漸變成市場導向,有些則「賣藥」味道甚濃,質素參差,甚至縱容了「方舟不是神話」等笑話。當然,正是一間堂會/教會學校不能完全滿足所有信徒的需要,所以有不同機構或其他教牧同工的協作,而且有些合作是很愉快。可是,無可否認有過於依重或將其視為專業化事工看待,久而久之,我們已習慣將牧養及教導「外判」,等閒視之。

教牧領袖的忙碌容易令我們變得以事工為主導,以為做好或策劃好事工便是等於「牧養」,沒有為自己留下餘裕,傾聽會眾,把握牧養的機會,這值得我們留意。在目前教牧流失嚴重及領袖斷層情況下,「外判」做法更為方便,但也是警號?若是「外判」的話,便需要與相關單位做好處境溝通,才能有效配合,對症下藥。

在《低聲道》有關報道的IG story調查(三百幾人回應)顯示,「接受到外判講道」的比率最高。雖然每年堂主任安排講壇邀請外來講員是頭痛的問題,但是對外來講員的尊重卻不能忽視,有些人的做法像是在填空格,填滿便bingo 了,筆者收過一些邀請,看得出WhatsApp邀請內容是「copy and paste」,讓人感到「填空格」的感受。事實上,教牧同工流動亦令講壇人手不足,所以機構的教牧可以幫忙之餘,有時亦有需要讓會眾認識他們的異象及事工等。至於怎樣平衡與處理,需要適切衡量;教牧領袖怎樣忙碌,卻不能過於放手。

▍ 教牧留意要做好關鍵事情

無疑,教牧領袖是教會「外判」事工的把關者,需要作出適當的安排,做到協作又不致於因自己的忙碌而忽略親自落場的重要。畢德生牧師提醒,我們忙碌會否是虛榮心或是懶惰呢?他並指出牧者真正關鍵的工作有三件事。(《靈魂的牧者》,34-39頁):

1. 我可以成為禱告的牧師:「為了禱告,我必須更專注於神,而不是注意人對我說的話。」教牧領袖要關注好自己的靈性及與神關係,才能有更好的屬靈辨識。

2. 我可以成為傳道的牧師:「我希望透過我的講道,能夠讓每個星期天來聚會敬拜的人,聽見神話語本身獨有的權威,並且領悟神的話語正此時此地在對他們的人生說話。」作為承擔講道職事的教牧領袖,縱然可能未達到有一篇「動聽」的證道,但理應盡心做好,會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你花了心機,也是向上主交帳。

3. 我可以成為傾聽的牧師:「牧師的傾聽需要不忙碌的從容,即或只有五分鐘。從容指的是一種心靈的品質,而不是時間的多寡。」牧者常因忙碌及人手不足,容易將事工「外判」;他自然缺乏牧養的空間,也無暇傾聽一些「反對」的聲音。

其實,「外判」有其好處,資源和恩賜的配搭,可帶來協同的效應。可是,如一切變得合理化,便容易放棄一些重要的牧養機會和領導角色,這正是問題所在。教會變得過度管理,過於內聚或事事外求,牧養便變得切割,這是不可以掉以輕心的。

結語:我們關注教會「外判」心態/文化是好事,堂會與機構、教牧與領袖,讓我們一起反思專門化、市場導向、過於管理等問題,建立健康的堂會。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轉載自該會網站「時勢牧言」)